中宏网湖北7月30日电(记者 贺欢 陈朝豪) 记录经济社会发展,讲好深化改革故事。近日,本网记者专访了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和张培刚发展研究院院长、华中卓越学者领军岗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建华,与我们共同畅谈他对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业融合”的发展研究及思考,探寻新时代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新路径。
中宏网湖北:2018年底国家首次提出“两业融合”这一概念,2019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两业融合”备受社会与行业关注。请您与我们谈谈“两业融合”的时代背景及其意义。
张建华:“两业融合”这个概念在2018年这个时间节点被提出,是有着它的时代契机。到2018年我国经济发展基本从高速增长过渡到高质量发展阶段,其中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核心就是要有现代产业体系的支撑,而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点就是现代服务业可支撑起整个产业体系的发展。所以说,“两业融合”的提出是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未来路径,是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应有之义,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经之路。
我国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其中制造业发展尤为迅猛,助力我国成为了“世界工厂”,产品涵盖200多个门类,全球各地随处可见中国制造。但从整体而言,我国制造业发展质量不高,主要聚焦中低端产品,在全球价值链中始终跨越不了向高端攀升的屏障,陷入了“大而不强”的尴尬境地。除此之外,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还面临着与市场对接脱节的问题,导致其产品研发、市场营销、技术服务、品牌提升等环节都存在着明显的短板,因此在满足现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上,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与此同时,从世界格局来看,新的一轮产业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很多发达国家出现再工业化潮流,世界分工也面临着逆全球化的趋势,以欧美为代表的很多国家提出了让制造业回流的发展战略,由此也引发了2018年的中美贸易摩擦升级。这一系列的内外因素都决定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亟需寻求新的产业变革,聚焦自身短板进行建设升级,通过价值链的重构,并延伸至生产、研发、市场营销等全产业链,以做大、做强、做优制造业,而这一切都需要与现代服务业进行深度融合,实现向制造服务业的转化。
而从服务业方面来说,到2018年我国服务业发展以占比超过53%的高比例成为了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产业,也是未来发展阶段仍将持续的最主要的产业形态。为了适应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释放服务业更大的潜力、支撑制造业的提档升级,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成为了时代战略。“两业融合”需要的不只是简单的“1+1”,而是要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尝试,亟需的是大刀阔斧的、破旧立新的、全方位的创新,以重新构建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现代产业体系。
中宏网湖北:经中央深改委第十次会议审议同意,推动“两业”深度融合是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据您的专业了解与研究,经历了这几年的探索,目前我国“两业融合”已开创了哪些新业态新模式?呈现了怎样的特点与方向?
张建华:如中央深改委决议所言,“两业融合”将会是未来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重要方向之一。自提出以来,这几年“两业融合”得到了我国多个地方政府的积极推动,收获了部分改革成果,也呈现了一批发展新业态。总结实际运行情况,我国“两业融合”的总体趋势表现为制造业的服务化、服务业的制造化及其双向融合,并形成二者共融共生的态势。而其中最显著的特征是生产服务业在提速壮大,提升总体水平以适应结构变化并服务于制造业的总体发展。
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5部门印发的《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梳理了5类多元融合主体、10种融合业态模式、10个重大行业领域。而根据我国这几年“两业融合”的实际情况发现,各地都频出新招、各有特色,总体而言大致呈现了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新技术提供赋能动力。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如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有着强劲的创新动能,能通过数字赋能、技术加持为“两业融合”的相融相生提供创新路径;二是新载体发挥重要作用。多地为推进“两业融合”积极搭建集聚园区,从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着手进行改造,把服务要素主动融入制造业各环节,将制造业向服务业积极延伸;三是聚焦部分重点产业。“两业融合”的推进步伐主要聚焦于材料、物流、文旅等部分行业领域,呈现了一批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要的新成果;四是新平台不断涌现。为推进“两业”的深度融合,新的服务机构平台应运而生,如数字化供应链协同服务平台等;五是新产业集群正形成。多地为达成“两业”相融共生,采用集约化的方式构建了融合产业新集群,甚至还新兴了产城融合的新模式,打造生活与生产一体化,既提升了生产的效率、维护了城市的生态,又保障了生活的舒适与便捷,构成相互支撑发展的新格局。这些新模式、新业态、新特点发展方兴未艾,为“两业融合”的发展提供了新动力、打开了新空间。
中宏网湖北:您曾在《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文章及一些公开发言中,频繁提到“中等收入陷阱”一词,并提及到服务业升级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之间的关联,请您就此为我们做一个简单的阐述与分析。
张建华:2007年亚洲开发银行曾就全球经济问题做了一个详实的调查报告,报告指出“二战”之后,在很多早期进入中等收入阶段的国家中,尽管历经数十年的发展,大多数经济体并没有实现向高等收入的跨越,反而依然停留在中等收入阶段。而究其原因错综复杂,如社会动荡、政体不稳、民生问题、经济体制等等,但从根源来说,普遍存在产业结构单一、失衡、不合理等显著问题,无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更无法支撑向高等收入阶段跨越的要求。
通过研究发现,凡是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阶段的经济体,其产业结构都会呈现以下的共同点:一是服务业占比较高,二是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支撑发展,还有最重要的是生产服务业占比也高。凡是生产服务业无法适应、支撑制造业的发展,尽管可能其服务业占比高达七八十,其产业结构之间的协调性、配套性也会存在严重问题,最终会导致服务业的扩张带来“成本病”,即成本的提升并未带来相应的发展,反而成拖累之势,使经济体陷入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因此通过经济体发展的对比研究,我们得出结论,从产业结构角度来看,寻求服务业的结构优化,以有效支撑制造业的发展及产业体系的优化升级,才是决定一个经济体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向高等收入阶段攀升的根本因素。
中宏网湖北:2020年国家发改委确定了20个区域、40家企业作为第一批“两业融合”试点单位,在去年又组织开展了第二批试点。据您了解,湖北区域在“两业融合”的发展中表现如何?在现行的经济态势下呈现了哪些融合的难点与堵点?
张建华:总体而言,湖北在这方面的发展与国家同频共振,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做出了积极努力的探索,主动优化结构、创新改革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因此在2019年也呈现了喜人的成绩,GDP总量占据全国第7位,进入经济发展第一大方阵,后续也保持了稳步的增长态势,始终稳居全国前10位。
具体而言,在“两业融合”的发展主题上,湖北省呈现了一些发展亮点:以东湖高新区、武汉经开区、十堰经开区、黄石为代表区域做出了优秀示范,在“两业融合”的改革中诞生了一批探索成果;同时,省内还在积极建设省级园区试点,目前规划了10个园区,并将遴选50家企业入园,为推进“两业”的深度融合积蓄力量。到2020年,众所周知湖北省突发新冠疫情,经济受到断崖式冲击,在全国2.3%的经济增长态势下湖北经济面临-6%的负增长,遭受了空前的经济压力。即使在如此严峻的情况下,2021年湖北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科学施策、精准发力,成功实现了经济突围,打好了疫后重振的经济发展战、民生保卫战、社会稳定战,在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等方面也都成效显著,于年底全国GDP总量排位上重回赛道,重归第7位,表现了浴火重生的坚韧与英勇。
但不可否认的是,湖北在推进“两业融合”的道路上,也同样遭遇着与全国同样的痛点:首先表现在认知层面,“两业融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还应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不应止于抓示范、树典型的层面,对它的认知应提高至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追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高度上,从思想观念上要做到解放与突破;其次在赋能问题上,如何推进现代信息技术、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的对接及赋能,以提升价值链、助推“两业”深度融合、打通全产业链,是当下普遍存在的问题;第三是环境营造方面,地方政府还应加强创新环境建设,从财政、金融、政策等方面着手,为“两业融合”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新产业构造理想氛围;最后是社会合力的问题,“两业融合”是一个综合性的大课题,涉及主体众多,需要产业、企业、园区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发力与合力推进。
中宏网湖北:为加快业态模式创新、推动“两业”深度融合发展,国家及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撑与保障至关重要。针对目前“两业融合”所面临的困境与短板,在现有政策的基础上,您还有什么样的政策建议?
张建华:“两业融合”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课题,在推进方式、改革手段、环境建设、政策引导等各方面都关乎因素众多,遭遇的堵点难点也都客观存在,需要的是长期的克难攻坚及创新的改革驱动,更需要以困难、屏障为着力点实现发展突破,这样才能稳健踏实地推动“两业融合”进程中的每一步发展。
以上述总结的痛点为突破口,我建议首先要做好规划先行,从产业体系构建的角度,为“两业融合”中涉及的所有参与主体如产业链上的所有经济体、国家经济部门乃至全社会指明努力的方向,精准发力才能增添成效;其次要为新业态、新模式的创新铺平道路,鼓励形成“两业融合”的产业集群化发展;第三要做好典型示范及平台建设,探索建立产业联盟等平台形式,将研发机构、企业及金融等不同环节主体聚拢起来,为“两业融合”的发展做出创新思考与尝试;最关键的是要鼓励市场主体积极发挥作用,包括制造业的原有主体及融合的新兴主体,通过激励市场竞争、防止垄断、加强分工合作、鼓励服务外包、建立孵化平台等多种形式,为培育壮大新兴主体、激励改造原有主体做好服务工作。
中宏网湖北:6月12日在中国发展经济学年会上,您作出了“从全面小康到共同富裕:中国发展经济研究的新使命”为主题的报告,请您谈一谈在当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农业数字化转型所面临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张建华: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了新阶段,实现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跨越,其中最主要的目标就是要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而在共同富裕的课题上,乡村的振兴发展是我国现有的主要薄弱点,亟需实现突破。
过去,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国通过精准扶贫等多种形式解决了农村的温饱生存问题。如今,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农村发展目标也随之提升至全面振兴乡村、助力现代化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高度。而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要关注农村发展短板,守住农业生产保障供给、防止农民返贫这两大根本底线,因此未来5到10年里,我国关于农村区域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坚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实现乡村振兴有力衔接并统筹发展。
大量的研究表明,在推动乡村振兴、实现乡村现代化的进程中,农村存在着较多突出的发展问题,如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低、产业结构单一、竞争力低、抗波动能力弱等。而针对这些短板,唯一的发展出路就是要有现代化技术的支撑以及现代产业体系的衔接,要积极采用新一轮科技发展的技术成果,用数字技术赋能农村产业,促进农业农村的数字化。通过采用数字技术,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善农业靠天收的先天缺陷,减少农业的生产损失;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加强产销对接,尽可能地降低农业市场波动,保障农民的生产利益。这些都是我国乡村发展接下来要规划实施的具体工作,而要真正实现农村数字化的转型,除上述问题外,农村还存在数字基建薄弱、人才奇缺、教育技术服务体系不相适应、三大产业融合难等多种问题,所以说农村数字化转型将会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需要各方面进行合理规划、统筹布局,更需要长期的持续关注、精准发力与创新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