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湖北8月17日电(记者 贺欢 陈朝豪) 凤凰涅槃,再现新生——这是武汉封城抗疫、重归静好后的真实写照,也是荆楚大地都市圈、城市群竞相发力,县域经济抬高底板、彰显活力的具象描绘。武汉如凤头,襄十随神、宜荆荆恩等两大城市群似两翼,犹如凤凰在天,身披金光,大展双翼,湖北全域经济在遭遇疫情波及后仍迎难而上、逆势而飞,展示了非凡的韧劲与力量。
“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构成了近些年来湖北经济发展的区域格局。武汉独唱领舞,两翼各扬所长,全域携手合唱共舞,为全省经济发展塑造竞争新优势、构筑活跃增长极。近年来,湖北锚定这一发展布局积极统筹、主动作为,努力开创了一批经济发展成果。
为全面知悉湖北省经济发展近况,本网记者近日专访了湖北省政协常委、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及博士生导师邹薇,透过她专业且审慎的数据分析,深刻探究在“1+2+N”的省域发展格局下湖北经济的发展面貌。
中宏网湖北:2020年12月湖北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立足湖北省情,提出着力构建“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的区域发展布局。请问提出这一布局的背景是怎样的?湖北呈现了什么样的区域经济特点?
邹薇:“1+2+N”省域经济发展格局的提出,实质上是全国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内在要求。如何寻求湖北经济新阶段的高质量发展?关键就是要找准湖北的区位、地位和定位,这也是湖北十四五和中长期区域发展规划必须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湖北“区位”最大的特色是“九省通衢”,身处长江经济带的龙腰位置,承东启西,同时贯穿全国的铁路干线、高速公路网、长江航运都在此交汇,建成了立体综合交通祖国“立交桥”;湖北“地位”最集中的体现为“支点”,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努力把湖北建设成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走在全国前列,奋力谱写新时代湖北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湖北“定位”最关键的是把握现阶段发展特征、明确新阶段发展目标,湖北仍处在工业化中后期,亟待提升第三产业占比、城市化率、国际化水平和创新能力,湖北是联动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关键枢纽,是联通东中西、统筹南北的国内经济循环结合区,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连接点。
提及湖北的区域经济特点,最突出的就是武汉“一枝独秀”的龙头地位,武汉市土地面积占全省约4.6%,人口约占全省18.7%,而武汉市GDP在全省的占比持续处在36%左右的高位,这是产业基础和历史条件积淀的结果。然而相较武汉,湖北其他县市在经济赛道上表现并不突出,缺乏“多点发力”城市群板块、县域经济不强是湖北的突出短板,“鹤立鸡群”“单打独斗”成为了湖北的发展隐忧。
为破除这一发展制约、形成多点支撑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湖北省最早提出省域副中心概念,并在2003年确定了襄阳和宜昌两个副中心城市,形成了“一主两副”的中心城市发展格局。在长时间的经济发展追赶下,襄阳、宜昌已经锋芒初露,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产业发展特色与竞争力。到2020年底,武汉、襄阳、宜昌三个城市GDP占比超过了54%,接近广东(57%)和浙江(55%)、超过了江苏(45%)和山东(41%)等省份的经济前三甲占比测算。因此,可以说湖北具备了推动“一主两翼”战略的良好条件,有能力形成武汉辐射带动东部、襄阳与宜昌分别带动西北和西南两大片区的“金三角支撑带”。
中宏网湖北:一主引领,意味着武汉要充分发挥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及对湖北全域的辐射带动作用。请问邹教授,在近些年的经济发展中,武汉“一主引领”的格局核心地位主要以什么为支撑?
邹薇:武汉——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以武昌、汉口和汉阳三镇隔江鼎立之势成就了“大武汉”的名号。武汉之大,浅显之意在于人口规模、土地面积与经济GDP的占比之大,而深刻内涵在于拥有的湖北全省最核心的发展要素资源之多,武汉集聚了众多的央企、地方国企和世界500强企业,拥有包括双一流高校在内的83所高校和超过百万大学生,有81位两院院士和一大批科学技术领域领军人才,湖北省的中国500强、民营500强、A股上市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绝大部分都落户武汉。武汉早在2016年就迈进了万亿GDP城市俱乐部,名副其实地成为了长江中游和中部地区最大的现代化都市。
然而,武汉之大众人皆知,“大而不强”却成为了武汉近些年发展的尴尬。与发达城市相比,武汉的人均GDP、地均产值还远远低于深圳、上海、广州、北京等国家中心城市,人均产值和地均产值分别只相当于苏州的81%和86%,同时武汉“1+8城市圈”的经济规模也远不及上海、苏锡常、深莞惠、广佛肇等都市圈。为此,为破解武汉“大而不强”的发展难题,湖北省近几年旗帜鲜明地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以及国际化大都市,并围绕这样的总体定位全力推动武汉打造全国经济中心、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区域金融中心,加快建设现代化大武汉,推动“大武汉”建设成为“强武汉”。
锁定这一发展目标,近几年来武汉积极聚焦“四大功能”、形成“五个引领”,不断强化“一主引领”的带动作用。为提升发展能级,武汉以产业引领、创新引领、人才引领、市场引领和改革引领为目标,积极提升要素资源配置功能、科技创新策源功能、高端产业带动功能和开放门户枢纽功能;同时,主动联通武汉都市圈、城市圈与襄阳、宜昌城市群,实现块状组团、连线成片、扇面发展;做好“一城、一圈、一群、一带”引领发展大文章,积极把握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部地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战略等密集出台的政策红利,以武汉为总部建设沿江高铁、三峡集团总部回迁武汉的机遇,增强对国内外高端战略资源的集聚、集成和转化能力。通过多方位的精准发力,武汉到2021年底城市圈经济总量已超过3万亿元,成为中部地区体量最大的省域城市圈,对全省经济的支撑、引领作用也更加突出。
中宏网湖北:根据布局内涵,两翼驱动意味着推动“襄十随神”及“宜荆荆恩”城市群由点轴式向扇面型发展,打造支撑全省经济发展的南北列阵。以您所知,这两大城市群的发展呈现了怎样的总体特点?它们驱动全省经济发展的动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邹薇:在湖北的政策倾斜与扶持下,近年来襄阳和宜昌在经济赛道上表现愈发优异,取得了不少发展成果。而与此同时,自身发展之余,根据地理分布与产业联系,襄阳和宜昌还积极地带动了周边城市的融合发展,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发展城市群。
其中,襄阳联结十堰、神农架及随州等形成了“襄十随神”城市群,积极发挥它们连接汉江经济带、与河南南阳和陕西渭南地区等经济联系紧密的地域优势,打造了“汉孝随襄十”弧状延伸、扇面发展的万亿级新一代汽车及智能网联汽车零配件产业密集带,形成了湖北经济发展的北部列阵;宜昌连接荆门、荆州及恩施等形成了“宜荆荆恩”城市群,主动利用联通川渝双城经济圈、对接重庆南向出海通道的地理优势,努力构建了“汉宜荆荆”连点成线、块状组团的高端精细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现代物流和绿色环保产业富集带,同时促进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基建、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不断增强产业丰厚度和竞争力,促进产业发展迈向价值链中高端。
截至2021年底,两大城市群经济总量已分别达到1万亿元左右,成为长江中上游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城市集群,由此“襄十随神”“宜荆荆恩”两大城市群犹如凤凰两翼,分别带动着湖北西北、西南两大片区由点轴式向扇面型发展,形成了全省经济发展的“金三角支撑带”,驱动着湖北经济的整体飞升。
中宏网湖北:打造“1+2+N”省域发展格局的深刻内涵在于互融共通,以城市间资源优化配置、交通一体化、产业协同合作等为经济特点。请问邹教授,近几年湖北省域内经济发展紧密度表现如何?有哪些协同发展的代表项目?
邹薇:为深刻推进“1+2+N”区域发展格局、提升省域经济的总体竞争力,湖北省近几年来不断强化协同并进,以抱团集聚的方式寻求区域间的经济合作,通过有效的工作推进,湖北省域经济发展的紧密度明显得到了提升。
以“1+2+N”省域发展格局的结构来分析,一是武汉城市圈同城化、一体化发展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湖北成立了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并定期举行联席会议,共同签署了同城化发展合作框架协议。目前城市圈“规划同编”“交通同网”“产业同链”“科技同兴”“民生同保”的成效进一步显现。同时,今年武汉城市圈还创新性地推动各城市人大共同立法,保障“交通同网”,城市圈的公交、地铁、轮渡、城铁等全部同城化、一票制运营。
二是湖北自贸区武汉-襄阳-宜昌三个片区协同发展,目前三个片区在优化营商环境、减少海关通关时间、提高进出口检验效率等方面达成了通力合作,努力增强口岸功能、贸易功能、平台功能和服务功能,取得了明显成效。自2021年以来,湖北进出口逆势增长,今年上半年总体增速、出口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14.6%,其中综保区进出口总值增长67%,拉动外贸增长5.4%。“一主两副”中心城市的发展,为湖北总体经济的增长增添了不少动力。
三是湖北省还积极探索发展百强县域集聚区,以宜都、枝江、当阳和松滋四个县域为范本,制订了《“当枝松宜”百强县市聚集区协同发展战略合作协议》,由宜都、枝江两个百强县及当阳、松滋两个百强冲刺县主动达成协同发展协议,组建成全省首个县域经济集聚区。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产业的协同合作,四大县域的集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2022年宜都、枝江分别列百强县第68、89位,均较上年提高9个位次;松滋在全省二类县市排名第一,当阳市GDP首次突破500亿,县域经济发展尤为亮眼。
中宏网湖北:日前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奋力谱写新时代湖北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请问在新时代目标的引领下,“1+2+N”的省域经济发展格局如何继续保持发展活力,在新时代的经济特点下激发更大的经济动能?
邹薇: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对于省域经济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和更高的要求。我们不仅要“站在湖北看湖北”,更要“跳出湖北看湖北”,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全方位推动省域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
为迎接新阶段的发展挑战,我认为,武汉市应当以加快打造全国经济中心为根本目标,努力建设全国有影响力的科创中心,以创新为经济中心赋能;完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以高端制造为经济中心筑基;不断提高城市能级和开放水平,打造双循环核心节点城市;加快规划和建设长江新区,积极融入承接国家战略;进一步推动武汉城市圈同城化、一体化的发展,建设“便捷圈”“创新圈”“活力圈”和“开放圈”。
在经济发展新阶段,为打造新时代湖北“两翼齐飞”的发展格局,两大城市群的发展战略重心应当放在“三个硬”上:一是要强化交通枢纽“硬联通”。抢抓沿江高铁建设机遇,提升三峡枢纽航运畅通和转运能力,加快建成汉江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构建南北快速陆路通道和集疏运体系;二是要发展现代产业“硬支撑”。强化发展现代化智能化制造业构筑关键支撑,促进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基建、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不断推动产业发展迈向价值链中高端;三是要提升开放功能“硬实力”。要进一步增强襄阳、宜昌自贸片区的口岸功能,培育一批现代商贸物流主体和骨干网络平台,打造长江中上游、汉江流域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桥头堡”。
短板在县域,换个思维而言,发展潜力和机遇也在县域。湖北接下来要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在县域经济上“大做文章”,以打造百强县集聚区为突破口,以“当枝松宜”抱团百强进位、百强冲刺的模式为样板,在全省培育更多的县域经济集聚区。一方面要积极推动县域产业融合、产城融合,加快以县城为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推进“一县一品”“一业一品”;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培育打造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实现农业稳产、提质增收。同时,湖北省还要充分发挥数字经济时代的新技术新业态和产业下沉的机遇,发展块状经济、网状经济、平台经济、流量经济,以高质量的县域经济、中小城市绵延带抬升区域经济发展的底板,努力筑牢湖北经济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