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讯 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3月6日举行经济主题记者会,相关部门负责人就发展改革、财政预算、商务、金融证券等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会上有记者提问,去年以来,新质生产力成为经济工作的高频词,AI大模型、人形机器人、国产原创药等不断涌现,在国内应用如火如荼,在国际上也引起很大轰动。请问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取得哪些成果?国家在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还将采取哪些举措?
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说,“过去一年,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亮点很多,扑面而来的科技感和未来感给大家带来许多惊喜,在国内外引发高度关注。可以说,新质生产力正在全面改造我们的生产方式和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深刻改变中国经济社会发展。”
郑栅洁表示,感受最深的就是三个“加快”。
第一个是“技术突破在加快”。备受关注的集成电路,产量和出口都创历史新高,越来越多的产品装上了“中国芯”。人工智能大模型百舸争流、异军突起,工业机器人密度显著提升,人形机器人加速走向应用,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产原创新药层出不穷等。
“很多我们过去在科幻电影中看到的场景变为现实,中国正稳步走向世界科技创新前沿。这些都证明,越是打压我们、封锁我们,越会倒逼我们加快自主创新步伐。”
第二个是“产业升级在加快”。去年,中国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达到16.3%和34.6%。手机、计算机等机电产品出口总值占比接近60%。新能源汽车“十年磨一剑”,已形成链条完整的产业体系。这些情况表明,产业链在加速向中高端发展。
第三个是“动能提升在加快”。近期,现象级的高科技产品不断出现,反映出科技成果加速从“书架”向“货架”转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创新的内生动力越来越强。创新阵地上不断冒出“黑马”,很快就成长为“主力军”。
郑栅洁透露,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长期任务和系统工程。国家发展改革委将聚焦“资金、人才、生态”,抓好三个重点。
一是抓投入,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将组建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带动地方资金、社会资本近1万亿元,就是要聚焦硬科技、坚持长周期、提高容错率,通过市场化方式投向科技型企业;同时,完善并购重组、份额转让等政策,鼓励发展并购基金等,畅通创业投资退出渠道,更大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创业投资,实现技术链、产业链、供应链的市场化重构。
二是抓人才,持续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加强拔尖创新人才、紧缺科技人才培养,在实践中造就一大批战略科学家、优秀企业家、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
三是抓生态,持续打造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出台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不断完善包容审慎监管,努力营造充满活力、守正创新的生态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