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培养人才是最重要的。校企合作要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在7月29日召开的全国政协“深化高校育人模式改革,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双周协商座谈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民盟四川省委会副主委蔡光洁在发言中谈道。
产教融合是实现教育链、产业链、供应链、人才链与价值链有机衔接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随着产教融合全面深化,校企合作呈现出多样化格局,校企协同育人的模式也不断成熟。但在发展过程中,职业教育与产业人才培养“两张皮”,学校与企业合作“一头热,一头冷”的窘况仍然存在。
究其原因,蔡光洁认为,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学校和企业普遍未形成人才供需信息对接机制,学校专业布局与地方产业发展格局契合度不高,人才供给与岗位需求对接不够紧密,“学校教的在企业用不上,企业需要的学校不教。”
全国政协委员、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卢建军进一步分析表示,校企合作长期以来大多还停留在“甲乙双方、一纸合同、一个项目、一笔经费”的传统模式上,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地位还不够突出,高校通常也没有深刻领会到“企业主导”的内涵和重要意义所在,没有形成深度融合。
此外,加之缺乏有效激励,因而,导致企业对产教融合积极性不高,存在学校热、企业冷现象,产教融合普遍陷入短期或临时性的项目化、协议式合作,难以充分实现要素组合和交融互动。
“产教融合是方式,协同育人是目的。深化产教融合,关键在于做好‘融合’文章,培育协同育人‘共同体’。”卢建军表示,加强企业主导的产教融合,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要回答好“企业主导什么、怎么主导、融合什么、在哪融合、怎样深度融合”这五个问题。
卢建军建议,校企双方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构建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建立校企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打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的创新链条,在重大科研任务攻关的过程中和有组织科研的环境中培养创新人才。同时,改革工程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完善适应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新型毕业评价标准。
深化产教融合的实质是促进教育系统和产业系统内异质性资源的优势互补,通过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扩大就业创业、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动能。
蔡光洁建议,加强统筹规划,打造以产业园区和地方院校为基础的市域产教融合联合体,构建服务导向明确、优质资源共享、运行机制健全、合作成效显著的协同育人体系。用好“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激励赋能政策,重点支持职业技术标准与企业生产标准相对接的产业学院和资源共享型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建强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和产业导师队伍。
同时,蔡光洁还建议,贯通职业教育学生从中职、高职、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围绕新质产业发展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数字化、人工智能技术渗透教育链、创新链和产业链,以产教融合认证发展新质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