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湖北3月30日电(记者 江发权 通讯员 张丽)3月29日,以“以工富渔,健康生活”为主题的“2025年淡水鱼加工业发展大会”在武汉国际博览中心开幕。武汉市黄陂区人民政府副区长阮诗军出席并作黄陂区及武汉现代农产品加工园产业优势推介。
黄陂区及武汉现代农产品加工园产业优势推介 江发权 摄
坚持“生态优先、科技强渔”
阮诗军介绍,黄陂是“水产大县”、全国淡水渔业重点区,黄陂区委、区政府始终将水产业作为农业特色产业、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来抓。黄陂现有养殖面积34万亩,年产量9万吨,其中名特优水产品占比超80%,涵盖鳜鱼、鲈鱼、黄颡鱼、鮰鱼等20余个品种。黄陂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科技强渔”,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苗种繁育,掌握产业“芯片”。黄陂拥有湖北省内最大鳜鱼繁育基地,与华中农业大学合作培育的“翘嘴鳜华康2号”获农业农村部认证,年生产各类水产苗种39亿尾,保障了从苗种到成鱼的全周期供应。
设施渔业,引领绿色转型。黄陂推广池塘流道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等模式,建成健康养殖示范场部级10家、省级5家,应用“集装箱+生态池塘”尾水处理技术,实现养殖尾水零排放。
全链融合,激活市场潜力。从活鱼充氧礼盒到即食菜“鮰鱼两吃”,从冷链物流到电商直播,黄陂已初步形成“养殖——加工——销售——文旅”全链条。区内“水韵天泉”“木兰花鳜”等品牌畅销全国,年加工产值突破5亿元,“赏木兰景、品黄陂鱼”成为文旅新名片。
重点打造水产品加工核心区
阮诗军还介绍,武汉现代农产品加工园作为全市唯一、中部领先的农产品加工园,园区选址黄陂临空产业园,规划核心区5平方公里、拓展区20平方公里,聚焦预制食品、功能食品、休闲食品三大赛道,重点打造水产品加工核心区,形成五大核心优势。
全链条产业生态。原料端依托黄陂34万亩养殖基地及湖北546万吨淡水产品产量,构建“源头直采+集中仓储”体系。加工端建成华中最大中央厨房集群,玉湖冷链312亩冷链基地、广东恒兴10万吨水产加工项目、武汉绿坡食品智能化生产线等项目。销售端联动汉口北跨境电商枢纽,产品远销东南亚、欧美市场,2024年实现出口额3.2亿美元。
龙头企业集聚。引进玉湖冷链、广东恒兴、浙江五芳斋、中交卖货郎、武汉方氏等行业领军企业43家,协议投资超200亿元,其中玉湖冷链投资15亿元建设华中区域总部,打造“冷链仓储+交易平台+供应链金融”一体化枢纽;广东恒兴投资20亿元建设全产业链项目,涵盖饲料生产、水产加工、智慧物流等环节;浙江五芳斋投资8亿元建设华中生产基地,开发鮰鱼粽、小龙虾粽等创新产品。
基础设施智慧化。黄陂投资9.5亿元建设木兰农创中心,提供研发检测、电商孵化、人才培训等一站式服务。布局5G智慧物流系统,实现“从池塘到餐桌”全程可追溯。
政策叠加优势。武汉市出台预制菜产业“黄金十条”,黄陂区配套用地、税收、融资等专项扶持政策,设立10亿元产业基金,对技术创新、品牌建设等给予持续支持。同时,对年加工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最高给予500万元奖励;对引进院士团队的企业,提供1000万元科研补贴。
楚菜文化赋能。园区规划建设楚菜文化小镇,整合“黄陂三鲜”“鮰鱼非遗技艺”等文化IP,打造集美食体验、产业展示、文化传承于一体的文旅地标,预计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
共筑淡水鱼加工业高质量发展新标杆
阮诗军表示,当前,黄陂正围绕“四个木兰”,即做强“木兰造”、激活“木兰购”、擦亮“木兰游”、建好“木兰空港”建设,全力推进常规水产向现代水产转变、生产渔业向生态渔业转变、单一渔业向多元渔业转变,着力打造“武汉活鱼”名特优新品种重要基地,争创全省乃至全国的名特新优水产强区。
黄陂区及武汉现代农产品加工园,区位优势明显、产业资源丰富、技术支撑强劲、要素保障精准,诚邀广大企业家朋友前来,共筑淡水鱼加工业高质量发展新标杆。
共享生态红利。依托黄陂优质水源与规模化养殖基地,辐射地区年产鲜鱼超50万吨,小龙虾、鳜鱼、罗氏沼虾等特色品种供应稳定,布局绿色水产品加工,强化上下游协作,实现互利共赢。
共创产业标杆。联合华中农业大学、农科院等科研机构、院士团队,提供苗种选育、加工工艺等技术支持,无缝对接创新链和产业链,切实增强投资回报率。
共拓市场蓝海。借助区域冷链物流与跨境电商网络,对接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平台,布局22国海外仓,让“黄陂鱼”走向全国、走向全球。